« 南方法界兩怪傑 | Main | 無花果的陳正然找出網路新生命 »

廢五金裡釀出的理想國

在高雄小港機場附近,有兩個著名的工業區 -- 大發工業區和林園工業區,大發工業區的「廢五金」工業在環保不彰的時代,常常因為排放廢氣引起居民圍廠抗爭。在兩個工業區的大煙囪之間,有一所非常特殊的小學 -- 大寮的潮寮國小,正一步一步,邁向習佛的校長柯淵福的理念 -- 尊重生命,眾生平等。

台灣最早、規模最大的縣市教育網路 -- 「高縣資教」的靈魂人物-- 溫桂誠老師, 在屏東師專唸書時,就和同班同學柯淵福結為莫逆之交。八三年起,高雄縣成立台灣第一個「國民教育輔導團資訊科」,兩人就常在柯淵福家裡小酌,暢談資訊教育的推廣計畫,並完成「電子公文」、「教師徵試分發電腦化」、「選戰電子計票」等創舉。

九一年八月,柯淵福升任甲仙中興國小校長。這時,台灣的網路環境已經成熟。這位高雄縣最年輕的校長,向上級取得十二部電腦,想在這所只有三十人,處於窮鄉僻壤的學校,建立台灣第一個「網路小學」,讓「特偏」地區的原住民小孩,也能接受到充分的「資訊刺激」。但在九四年二月,柯淵福調任潮寮國小,使中興國小的計畫停頓,卻在潮寮國小掀起一場教育改革。

「尊重學生發展」是柯校長最基本的理念,所以他停止充滿訓詞和制式操練的課間操,讓學生和老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週只舉行兩次升旗典禮,讓小朋友不必浪費時間曬太陽和排隊,有事宣佈時則透過教室內的廣播系統。和家長會溝通後,柯淵福強化圖書館、視聽教室和電腦教室,將三節「作業指導時間」挪用來讓學生看書、看影片、玩電腦。最後,柯淵福建立起「全面網路化」的校園環境,將他的理想發揮到極致。

透過溫桂誠的幫忙,柯淵福除了以專線連上 Internet 外,還取得「高縣資教」淘汰的 286 電腦, 校內三十七名教職員工每人一台,電腦教室四十台,全都可以「通往全世界」。現在,潮寮國小三年級以上,每班每星期有兩節電腦課;下課和午休時間時,電腦教室都擠滿學生。 今年九月十六日,台灣第一個國小的 BBS 站在潮寮國小成立,六百位小朋友終於擁有自己的園地。

柯淵福說,校園網路化除了讓學生學習取得資訊的方法外,另一個目地就是「一切陽光化」。校園內的事情,從教學方法、金錢到公共設施,沒有一件不可以談,而且「人人平等」,可以消除台灣小孩面對師長時的羞澀,減少不必要的察言觀色和距離感。新的「校園文化」正在潮寮國小形成。

在潮寮國小的 BBS 上,師生互動的情形, 已經不遜於同為網路先進學校的北一女和高雄左營中學。訓導處請「自治小鄉長」候選人自我宣傳,健康中心要小朋友多吃早餐,負責營養午餐的老師問小朋友喜歡吃什麼菜,都透過學校的 BBS 進行。 「小丸子的朋友豬太郎」是總務主任的綽號,「小馬哥」是另一位年輕老師,校長的信箱每天爆滿。和其他 BBS 站的聯誼文化不同,潮寮國小 BBS 大部份使用者都是在寄信和貼佈告。 透過 BBS 站傳遞訊息的功能,潮寮國小老師和學生的心靈越來越接近,越來越瞭解。

柯淵福認為,對基礎教育來說,電腦的速度和功能並不重要,能跟生活結合才有意義。程式語言、打字技巧、電腦繪圖都不該是教育重點,上網路連接全世界才能開展下一代的胸襟和視野。只要台灣的企業界將淘汰的 286 或 386 電腦捐獻出來,國小的資訊基礎教育就可以做得很好。等各地區的小朋友都能夠上網路,潮寮的學生就能夠用生澀的國文跟別縣市的小學生互相認識。熱絡的電腦教室,證明鮮活的網路教育,可以將學生的心留在學校,開創出另一個生活教育的管道。

潮寮國小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家長大多是工人和農人,公共建設和生活品質並不算好。可是純樸、不苛求學業成績的家長,反而讓柯校長建立一個平等、互重的教學環境。當「夏山學校」、「森林小學」的理念風靡台灣時,其實,也有不少人在體制內奮鬥。善用網路,將是解開教育改革迷思的一個重要線索。

December 23, 2004 in 04.1995 中時寶島版專欄 | Permalink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s://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56b55069e200d83541a4ab69e2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廢五金裡釀出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