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連中興新村也爆了 | Main | 《部落之音》:向失敗的努力者致敬 »
八小時紀錄片馬拉松
今天從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都跟一群網路寫手與全景的人在看紀錄片、聊紀錄片,實在是累死了。連看兩部紀錄片外加長時間討論的寫手們,也實在很辛苦。不過,這場景倒讓我想起大學的讀書會,這感覺好像。
這幾天陸續出現對《生命》現象的質疑。如果這能增加大家對記錄片的探討與瞭解,倒也不錯。我第一次看《生命》時,心裡錯愕連連,因為我心裡同樣昇起這些倫理的問題。但最後一幕,看到攝影機進產房的畫面,一切豁然開朗。這必然是親得比家人還親的關係,替代了照顧者的角色,才能取得深厚的信任。進產房,不是家人陪,而是全景的人陪。全景的人實際上已經是被拍攝對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是紀錄片裡沒有露臉的主角。如此解讀,許多突兀,都能獲得諒解。
《生命》熱賣後,產生一些倫理的問題,以及商業院線業者扭曲了全景映象季本質的問題。看到有人嚴厲地指出拍攝羅佩如的倫理問題,的確,這倫理問題是可能存在的,不過,這問題說真的也只有被拍攝者本人可以決定了。我們觀看《生命》同時,當然,也希望這樣的播放,是沒有違背被拍攝者意志的。
全景工作人員除了長期陪伴被拍攝者外,在剪接後,還會先播放給被拍攝者觀看,取得同意後才公開發行。全景至少在「程序」上是照紀錄片倫理來的。評論者要質疑倫理問題,如果能多些依據,而不是想當然爾的推論,會更有說服力。
《生命》的暴紅,某個程度扭曲了「全景映象季」原本的訴求,商業院線不願意播放《生命》以外的紀錄片,使得「全景映象季」失去呈現重建區現實的力道。《生命》的感性訴求讓政治人物樂於錦上添花地為其背書,然後迴避掉其他六部紀錄片呈現的問題癥結。我覺得這問題倒還比《生命》本身的倫理問題來得重要也嚴重得多。
但無論如何,《生命》的暴紅,實際上還是有助於其他六部紀錄片被看到,也有助於這些紀錄片工作者獲得繼續支撐的社會力量與資金。讓《生命》先得到社會矚目,是階段性的目標。接下來重要的是,怎麼讓這樣的矚目,擴散到其他呈現更多社會脈絡、較不通俗的紀錄片。
今天,十幾位網路寫手,疲憊地進行八小時紀錄片馬拉松,也就是為了這目標。
December 22, 2004 in 13.2004 全景映象季 | Permalink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s://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56b55069e200d8350c371a53ef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八小時紀錄片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