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與人的界限 | Main | 精神分裂病人的照顧者負擔 »
網路時代的失語震撼
楊照曾以「失語震撼」形容日據末期的台籍作家如葉石濤,在面臨政權變更、新的語言(「國語」)強行進入媒體版面時,已經熟嫻舊統治者語言的作家們,如果學不會新統治者的語言,就無法延續創作生命的創痛。
大約在四年前,我也曾借用楊照的概念,以「失語震撼」四個字,形容台灣本土面對網路時代侵襲,卻因為不熟悉網路,無法針對網路議題發言的文化人。當時,台灣的網路才剛開始大眾化,大多數文化評論家根本不對網路發表意見。如果提到網路,也常充斥著對網路負面、刻板的印象,嘲諷網路上的匿名文化、譏笑網路上的言論空洞、浮濫。一九九六年六月,評論家楊照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專欄批評BBS文化,引發同報社「資訊專刊」上數名網路寫手的反擊,在台北文化圈餘波蕩漾數月之久,是台灣網路發展初期,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網路世代」與傳統媒體評論家之間的論戰。(雖然論戰規模很小,論戰內容也談不上深刻)
四年後,台灣的網路產業已相當蓬勃,無數年輕人懷抱著網路致富的夢想,許多資深的媒體工作者也因為轉戰網路得到更高的收入。原本我以為台灣文化人對網路的「失語震撼」已經結束。直到一九九九年底,我從台灣的Linuxer雜誌上看到介紹理查‧史托曼創辦的「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FSF),以及自由軟體基金會所發佈的「通用公共授權」(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和GNU計畫。我和「南方電子報」編輯張育章研讀一遍GPL後,張育章又將GPL文件帶回台北。結果我們發現,雖然GNU和GPL所衍生出的Linux,現在正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地燃燒,台北文化圈對於這些字眼仍很陌生,只有Linux社群在討論GNU和GPL。
之後,在中國時報介紹WWW發明人提姆‧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的新書「一千零一網」(Weaving the Web)的書摘上,我看到柏納斯李介紹網路先驅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泰德‧尼爾森是最先提出超文字(hypertext)概念的人,他領導的「仙那度計畫」(Project Xanadu)三十五年來不斷在嘗試建立一個比現今WWW更好的網路連結方式。我以xanadu為關鍵字在網路上不斷追索,整理出仙那度的來龍去脈。我為自己的後知後覺感到懊惱,但我也發現,在台灣網路上,只能找到一篇取自「仙那度」澳洲分站,充滿錯誤的中文翻譯。在一些網路文學網站,同樣找不到從「仙那度」的角度來探討超文字的文章。在西方網路史上有一席之地的泰德‧尼爾森,並沒有得到台灣文化人的瞭解,不管在傳統媒體還是網路媒體。
從台灣的網路發展史來看,就不難理解台灣社會對網路的「偏食」現象。雖然台灣是資訊設備出口大國,但直到一九九○年代,台灣學術網路才開始運作,距離Internet的始祖「先進研究計畫局網路」(ARPANET)已經二十年。當柏納斯李籌畫圖文整合的WWW協定,當理查‧史托曼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提倡「自由軟體基金會」時,台灣的工程人員才剛開始架設網站。美國人已經將網路上所需要的一切都發展成熟時,台灣才開始介入網路世界(比中國、南韓、日本都還慢好幾年)。於是,台灣略過網路發展初期的理念探討、思想激盪,直接由工程人員安裝現成的mail server(郵件伺服器)、news server(新聞伺服器)、BBS(留言版系統)、DNS(網域名稱系統)等軟體,並且快速地跳躍到WWW的多媒體介面。網路發展初期對於塑造網路社群相當重要的的mailing list文化、news文化、IRC文化,在台灣並沒有發展成熟,就直接跳躍到WWW。人文領域的工作者還來不及介入,台灣的網路就急速發展,很快地進入電子商務時代,造成重商業、輕人文的負面影響。這使得網路上極端缺乏中文資料庫,和英語世界已成天壤之別。
就像台灣社會在不到百年之間,迅速複製西方四百年的民主化、科學化過程。台灣的網路,同樣是在十年內快速複製西方耗費五十年發展出來的Internet。柏納斯李發明WWW的概念可追溯到一九四五年,領導美國「戰時科學研發辦公室」的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布希(Vannevar Bush)發表「我們可以這麼想」(As We May Think),在電腦還笨重得像倉庫一樣大時,就提出總有一天,我們的書桌上會擺著儲存人類所有資訊與思考軌跡的機器Memex,協助人類的生產力和創造力蓬勃發展。一九五七年,在蘇俄發射衛星、恐懼核戰的威脅下,美國總統艾森豪聚集民間科學家,組成「先進研究計畫局」,「建立核戰下仍可生存的分散式通訊系統」為其主題之一。一九六○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黎克萊德(J.C.R. Licklider)發表「人與電腦共生理論」(Man-Computer Symbiosis),認為未來人類與電腦可以緊密結合,用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和資料蒐集方式,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和決策能力。之後,黎克萊德並領導先進研究計畫局和美國頂尖大學合作,建立網路的基礎。一九六五年,主修哲學、社會學的哈佛碩士泰德‧尼爾森正式發表超文字概念,並促成日後許多網路服務(包括WWW)。一九六九年,ARPANET成立。
從歷史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Internet創建的過程,經歷過政治家、科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各方面菁英的投入,經歷過理論的萌芽與實踐的過程。即使是發明WWW的柏納斯李,他大學時研讀物理,至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工作後在高能物理社群中發展出WWW的雛形,這證明網路的發展,並不只是由技術人員主導,而是包含了許多領域的共同參與。Internet初期的發展,往往是先有一個宏觀的架構,先有一個清晰的理念,再去構思如何在技術上實踐。台灣的網路卻一直缺乏社會各階層的介入,把網路矮化成為技術人員的工作。對網路史不瞭解,缺乏清晰的網路觀,即使現在全民上網,還是無法讓網路的生命力在台灣社會鮮活地爆炸出來。
即便是ARPANET成立,到網路邁向大眾的九○年代,也還有二十年的時間,可以在西方不同社群、不同階層中滲透出各自歧異的網路文化。譬如一九七五年時,ARPA的專案經理史提夫‧沃克(Steve Walker)設置第一個mailing list(郵遞名單,按照名單寄電子信件的系統)MsgGroup,讓發展Internet的相關人員可以透過MsgGroup傳遞訊息,最多曾聚集一千人。很快地,科幻迷、網路遊戲迷等等各式各樣的小眾mailing list紛紛成立。台灣第一個受到重視的mailing list「南方電子報」遲至一九九五年才出現,已經落後西方二十年。一九九六年PC Home電腦報創刊,商業性的mailing list很快就席捲台灣。西方利用mailing list強化小眾社群的過程,在台灣被歷史的快速進展碾碎。台灣電腦科學領域的學者、研究生辛勤地建立台灣學術網路,還來不及沈澱、還來不及讓各階層(尤其人文領域的研究者、創作者)熟悉網路,商業網路就迅速凌駕非商業網路之上,讓大眾的焦點只剩下電子商務和飆漲的網路股。
一方面是台灣網路的爆炸性發展,一方面是台灣人文領域對網路的輕忽與陌生,造成台灣人文領域對網路的「失語震撼」十分嚴重。試想,像南方朔、楊照、平路、王浩威這些為眾人信賴的知名文化評論家,沒有辦法深入地為網路世界的亂象提出批判,真正瞭解網路的年輕文化人又因為「人輕言微」不受重視時,台灣網路的發展趨勢,就會越來越失去平衡。又如一些網路民權事件,譬如抓錯人又妨礙言論自由的「軍火教父」案、充滿性別與身體歧視的「胖妹事件」、違反網路使用習慣的「網路蟑螂案」、道德凌駕法律的「一夜情管制」,或像爭取解除DVD鎖碼管制的OpenDVD運動,我們很難聽到台灣人文社群的精闢言論。MP3狂潮對網路著作權的挑戰、Linux背後GPL與GNU對人類社會的長遠影響,如果只看研究生在民意論壇發表的言論,總有點隔靴搔癢的遺憾。而更重要的是,Internet本身所蘊藏的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的顛覆力量,是否有可能實現,還是會被全球化的大型資本集團吞沒?許多問題需要更多人來思考。
理查‧史托曼為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工作,描繪令人感動的烏托邦遠景:「在那世界裡沒有人需要為了生計而辛勤的工作。在每個星期花了固定的十小時做些必要的工作,如立法、家庭會議、修理機器人和探索小型星後,大家會有時間從事些有趣的活動,例如寫程式‧‧‧‧‧‧」科技的發明,應該是要讓人類能享受更人性化的生活,更能發揮自己的興趣與專長,而不是讓科技來使我們的生活更緊湊、更競爭。台灣網路的「失語震撼」,讓我們只著重網路的商業化、中心化、大型化,卻忽略了網路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性的生活。如果繼續輕忽網路失衡的發展,很可能網路下一步帶給我們的將會是更大的剝削、更大的壟斷、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少數站在雲端的百億富翁。
這是一本意圖「喚醒」讀者的入門書,內容其實很淺顯,細節上也顯得粗糙,但希望能以這本書做為起點,讓更多人思考網路的本質和網路的未來。希望這本書能解開台灣文化人對網路的「失語震撼」,從這本書提出的概念,重新思考自己對網路的定位。也希望這本書能鼓舞所有的讀者,在Internet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Internet不屬於任何國家、集團,Internet屬於網路上的每一個人:這不是事實,但這是一個直得我們花費一生去追求的理想。
December 22, 2004 in 07.2000 網路不斷革命論 | Permalink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s://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56b55069e200d835419b8069e2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網路時代的失語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