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喜歡有人說你是煞星嗎? | Main | 自己的房間 »
滿街都是躁鬱症
〈 Ⅰ 〉
精神疾病也會有流行。比如說,最近常見的是「躁鬱症」與「憂鬱症」。透過媒體的放送,精神疾病彷彿也成為一種流行。精神亢奮、大喊大叫嗎?這好像是躁鬱症。鮮血從手腕流出,哭喊著大家都對不起他?這好像是憂鬱症。有一些古怪想法的,大概就叫「妄想症」吧。病人到底得到什麼病,往往不是重點,媒體與社會大眾會用自己的想像去猜測。
在媒體時代,疾病概念的流行,跟「誰生這個病」大有關係。多數憂鬱症、躁鬱症病人,在病情好轉時,可以恢復大部分的社會功能,所以有許多發病的名人在病情穩定後照樣寫作、主持節目、從事原來的工作。有名人為榜樣,疾病也就成為一種流行。
疾病的流行,自然也會影響資源的分佈。現在有許多精神科醫師離開醫院、自行開業,目標主要放在憂鬱、焦慮等輕型精神疾患。這些心理治療中心,有漂亮的裝潢,輕鬆的氣氛,專業的工作人員,以及擁有專業形象、談吐不俗的醫師。由於脫離健保限制,醫師可盡量發揮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讓病人擁有最佳的服務。
不會上節目、不會四處演講、大部分也困窘於個人資源不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缺乏名人效應的烘托下,似乎被社會淡忘了。過去常會有衣衫藍縷、喃喃自語的病人在街上流浪,現在這些遊民減少了,大部分都在收容所裡長期安置,在不同的醫院裡輪流住院,偶爾才會在社會新聞版面引起我們注意。醫師以外,很少人為他們說話,幾乎沒有民代為他們爭取資源,因為他們是如此不顯眼,也不再流行。
〈 Ⅱ 〉
在重視精神復健的歐美國度,佔人口數不到1%的精神分裂症病患,所耗用的社會成本,跟「終生盛行率」超過15%的重度憂鬱症一樣。台灣投入精神復健的資源不多,這些成本就「眼不見為淨」地轉嫁到家屬與病人身上。缺乏社區資源,家屬只好苦撐著照顧病人,用盡自己的資源、影響自己的前途。等到家屬心力交瘁,只好將病人送往慢性床、不讓病人回家,從此病人喪失親情與部分的自由。
在歐美國家常見公寓式、工作人員與病人高達1:1的小型療養院,前有庭院後有水池,病人可以自己煮飯菜,還可以上街逛7-11買報紙。這當然是用大筆的錢堆起來的。病情較穩定、沒有那麼退化的病人,可住在國家提供的集體宿舍,裡面居住症狀較輕的病人,外加一兩位受過專業訓練的管理員,白天病人便外出工作或幹自己的事,晚上再回來吃藥、睡覺。
在台灣,精神科慢性健保床一個月支付24,000點(一點可能值0.9X元,如果健保雙漲被廢掉,可能只剩0.8X元),能提供多少精神復健,可想而知。社區裡的資源寥寥可數,往往要靠專業人員賣力募款、壓榨自己的社會資源,才能建立起一個精神復健「櫥窗」,如果能支撐20~30位病人便很了不起。如玉里醫院般的長期收容機構,政府付出的養護費用,甚至還遠低於健保慢性病床,但還有四百多位低收入戶的病人正在等待床位,可是政府已經沒有資源增加收容名額。
我上「聯合新聞網」的資料庫,分別用「精神分裂症」和「憂鬱症」搜尋,出現的筆數為15:86,這清楚顯示輿論、資源的傾向。憂鬱病患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這自然是好事。但那些嚴重、慢性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這不發聲就沒有資源的時代,正快速地從民眾認知的精神疾病圖像中消逝。在這資本快速流動、沒有那個國家敢對資本家與大企業徵稅、導致社會福利全面退縮的全球化時代,慢性精神病患的前景,也就更為黯淡了。
December 22, 2004 in 17.精神病理與藥理 | Permalink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s://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56b55069e200d835419b7769e2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滿街都是躁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