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病人的照顧者負擔 | Main | 想像的病人 »

「虧」三億七千萬元,太少

九月十八日,台聯立委程振隆召開記者會批評公營事業的浪費時,提及「玉里醫院更虧損三億七千餘萬元」。顯然,程立委的助理讀錯預算書了,把政府對出身遊民與低收入家庭的「公務養護床」的社福支出,當成醫院的「虧損」。如玉里醫院這般以長期收容為主的精神科醫院,定位跟其他綜合醫院不太一樣,便常會面臨如此因不熟悉而產生的誤解。

「長期收容機構」在精神醫學界已非主流,相關研究者不多。慢性精神病人難以為自己爭取權益,家屬也屬於弱勢族群,不易藉媒體發聲,不懂也無法為自己爭取權益。其實,認真說來,只「虧」三億七千萬元,實在太少。這種數字如果到國際上發表,台灣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跟泰國不相上下的開發中國家。

要了解這三億七千萬的由來,就得先了解台灣的「公務床」制度。目前台灣的公務床分為「公務養護床」跟省政府遺留的「小康計畫床」,大多在玉里醫院,玉里醫院以外的不到一千床。以佔大多數的「公務養護床」來說,一人一個月政府補助一萬二千七百元,其中三千元作為居民零用金,三千九百元是膳食費,醫院不得挪用。政府原本對身心障礙者便有補助,病情嚴重者一個月多達六千,中度者三千,一旦病人進入收容園區,這些補助便中止。所以,衛生署每年為這些病人支出三億元,卻也同時為內政部省下超過一億元。

東扣西扣後,真正的「養護費」只有五千八百元,這還得應付居民的日常開銷,支付管理員、護士、社工、職能師跟醫師薪水。這當然不夠,但政府補助公立醫院部分人事經費,所以還能維持醫院營運。只是,在署立醫院人事經費補助逐年遞減百分之十的趨勢下,居民未來能得到什麼等級的照護品質,實在令人擔憂。還好玉里醫院另有健保床四百餘床,靠健保床位的盈餘,才能「自費」聘請契雇工作人員,才發得出醫師薪水。

三億七千萬元的「虧損」看起來很多,但如果跟已開發國家相比,台灣花在每位病人的預算,低於香港,更遠低於歐美國家。三億七千萬元的預算,如果讓兩千位病人均分,實在不是一筆大數目。據了解,目前政府已不打算增加「公務養護床」床位,這反而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排擠。以我目前尚未發表的研究顯示,玉里醫院新收公務床病人,有四分之三在健保慢性床長期住院超過一年以上,平均住院日超過三年,而健保慢性床一個月醫療成本(不含藥費)高達兩萬四千元,大約是「玉里模式」(使用東部廣大、便宜的土地,建築物只蓋一層可節省造價)兩倍。

也就是說,政府限制公務養護床床位成長,反而使慢性病人長期依賴慢性健保床,排擠健保資源。而「玉里模式」的低成本,卻能換得居民更高的生活滿意度(也是尚未發表的研究),減輕家屬高得可怕的心理負擔,這自然不是浪費,也不是虧損,而是節省國家資源、減輕家屬負擔了。

「玉里模式」有其特殊性,由於土地取得便宜,空間寬敝,使得園區裡雖有門禁,卻仍有寬闊的自由空間,雙腳踏在土地上,舉頭可見晴朗的天空與青翠的山峰,可盡情呼吸新鮮空氣,這些不用成本的無價之寶,使得居民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如果台灣現在沒有廣建社區精神復健中心的本錢,至少,讓慢性精神病人能離開慢性健保床,來到更自由、更寬闊的收容園區,才是對病人人權的保障。也希望這篇文章有助於決策者、民代和他們的助理,看得懂「虧損三億七千萬」數字背後的意義。

December 22, 2004 in 12.2003 精神病患長期收容 | Permalink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s://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56b55069e200d8350c367453ef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虧」三億七千萬元,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