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跟某 R 大通 MSN 時,他讚賞了智邦生活館為某 NPO 做的事情(其實那是因為某 R 大介紹的啊),然後提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於是我就裝沈思,沒有回應,因為講到社會責任,可能就代表會有一連串複雜的事情要處理勒。
過了兩三星期,又有一些變化產生:感謝廣大的愛用者支持,智邦生活館似乎是很穩定的逐月獲利,而這趨勢也越來越能確認。當然啦,「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見得要等到獲利才能做,2004年我們推全景映象季時,每個月可以虧上三、五十萬,那是最慘澹的時候。但,穩定獲利才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發揮,也是事實。2004 年 8 月時,我必須單槍匹馬採訪、寫文案、設計版面、聯絡東聯絡西,才能撐起活動。現在我可以請敝公司聘請的社工做現場調查,請某 J 大幫 NPO 裝MT、裝 Xoops,請行銷企畫人員跟 NPO 交換媒體資源,來使用智邦生活館公益資源的 NPO 似乎也越來越多了。
做公益一定有助於企業獲利嗎?這一點我保留。智邦生活館發展出中小企業網站代管、信箱代管的服務,一年內出現爆炸性的成長,每一個軌跡我都記得很清楚,可以肯定「公益形象」 100% 沒有關鍵性的影響。消費者喜歡我們的產品,是因為我們擁有「智邦」+「中華電信」的雙重品牌,合理的價格(有上市公司用一年 1000 元的價格來買網站空間),以及正確的行銷策略。我們的客服人員親切有禮,工程師人數也夠多到可以 24 小時輪值,這些才是客戶願意選擇智邦生活館的原因。
那為什麼企業要涉足公益呢?我想,這是因為「公益」是最大的公約數。就如同九二一大地震、南亞海嘯之後,總能激起人民慷慨解囊、熱情捐輸。瘦弱的人類必須演化出團隊合作、以及犧牲自己以利「大我」的能力,才能圍捕強悍的野獸。於是我們逐漸增厚的 limbic system ,出現了諸如「感同身受」的本能,人們也會願意付出自己的力量,來解除「同情之苦」的焦慮。對公益的認同,可以凝聚公司同仁的向心力,也可以讓同事間有一些工作之外的接觸。如果做得好,就能夠以企業的低邊際成本,創造 NPO 的高效益,也能讓同仁得到薪資以外的自我肯定。至於同仁因為協助 NPO ,和 NPO 工作者結為好友,一起喝下午茶、看電影,又是另一種收穫了。
手邊可運用資源增多,現在要思考的則是:接下來要訂什麼主題嗎?我腦海裡正在轉的是:南投的中輟生問題、國民教育台韓間 80 vs 800 美元的問題、城鄉差距與所得差距擴大的問題、中產階級衰退的問題。台灣少數菁英份子快速地擁抱全球化世界並快速致富,但大部分人都是節節敗退的輸家。所謂 500 億建造一流大學的計畫,在我看來正好是加速台灣倒退的資源錯置。像李家同那樣,選擇一個鄉村地區投入基礎教育,我想才是根本解決的方法。
智邦生活館現在的力量,大概是連李家同一人都還不如的。但至少,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醒大家重視這些問題,增加一些關心瞭解的機會。智邦生活館的社工,下星期會開始訪查一個特殊個案,看是否適合當一串活動的起點。當然,這也就預告著,今年我們還會有大活動,而且肯定會有更多的形式與概念上的創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