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螢幕就是比較讚 | Main | 搶先看孤戀花電影版 »

Comments

米果

Roach,其實我覺得也沒什麼好解釋的啦,就算看過一部片,兩部片,或四部片,沒有跟全景的人深度採訪,又怎樣?如果所謂的「網路寫手」只是個純粹的觀眾,看完一部片子之後,難道不能寫下自己的感覺,或推薦或批評,貼在自己熟悉的網路介面上,這樣子不對嗎?

過去的影評,走的是「專業路線」,引經據典,某個鏡頭,某種意境,要分析透底,否則媒體不會採用。但是網路出現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寫影評,貼在自己的新聞台或部落格,吸引磁場相近的人彼此感動,這樣就足夠了。

至於,其他人要怎麼說,怎麼評論,這也是自由,就不必在乎了。

黃小黛

昨天我就在苦勞網看到這篇評論的文章,我一直再想一個人評論一個事件的觀點,他對書寫究竟有什麼期待,故步自封是很可悲的,評論一件事情的時候,觀點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相貌。

感動就是感動,論述可以是論述,若是期待一個眾說紛紜,那就別再畫地自限。再說,一個影片如果需要透過專訪才能表達導演的意念,那他電影是拍了什麼東西,專訪是希望更深度的報導,那不也是一種書寫的形式。

很多人自以為是的認為人的感情與那一隻筆該怎樣怎樣,對他人的意見視而不見,那跟他批評的對象又有何差別?

有什麼能量與權力的人用怎麼角度展現自己對一個議題的操作,難道作為一個導演是可以被呼來喚去,如果一個人對於一部影片有所感覺,不能就這樣書寫嗎?”有沒有觀察訪問受到感動的觀眾?”我本身就是那個人,我又何需要別人替我代言?難道我看了Che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就要把Che抓出來對他”好好地專訪”才能表達我對書的意見。

我不知道這位寫者為什麼擺出這種姿態,這樣的表態又對這件事情有什麼助益?

陳凱爾

就像也總有人在爭論Blogger究竟要寫些什麼,
這個Blog才稱得上Blog或者全民新聞或者什麼什麼什麼.....。

米果寬容地說:「這也是自由」,
奇怪的是在這一類的批評中卻看不到對他人自由的尊重哩。

單純的感動一定輕如鴻毛嗎?
高調的評論或採訪又一定重如泰山嗎?
我看這種問題大概是永遠吵不完的吧。

或者我們該建議大家,
那麼熱愛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的話,
就應該試試去觀落陰,
這樣,才更深入了吧。

ROACH

米果、小黛、凱爾:

妳們講得太棒了!比我寫的意境不知又高出多少。

shiao

請問小黛一個可能會被追殺的問題@.@...
什麼是觀落陰啊

水瓶子

今日又仔細的看了一次那個評論,我實在不知道他的角度是站在哪個角度去做評論,整篇文章有點雜亂,所以,我覺得看看就算了。

我想我們能做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好了,沒必要去引發什麼口水。

我覺得我寫不出小黛的無米樂,但是小黛說我還是要交作業,昨晚花了1小時寫了1500字,發現也是雜七雜八,不是主題不明確,就是讓人覺得看了文想睡覺又不會去看這部紀錄片,最後刪除到500字,馬蹄還問我寫的跟他寫的有什麼不同。

我想,這也沒必要比較吧! Just do it.

OJ

很訝異A-kai(羅興階)會那樣批判生命跟石頭記
不過去年邀他來高醫放片子時,他就多少提到了以前也被吳乙峰批判的經驗
大抵在紀錄片的方法上
吳似乎也對羅也有些意見
或許這是他們的心結罷

我會覺得"為什麼要辦勞工影展"這樣的批評的確對"生命"不大公平
也不大有必要將勞工影展跟生命、石頭記放在一起談
不過我還期待如果讓羅對全景了解更多後
是否能做出一些後續的回應

米果

沒想到大家年紀不小了,火氣還挺大的,不錯不錯,距離痴呆症還挺遠的,讓人安心。

記得早晚吃阿鈣啊,才能跟文英阿姨 一樣,「有健康的膝蓋」!

果某離

網路上無的放矢的文章看煩了,現在慎選看得順眼、放心的新聞台、部落格、電子報看,到處看來看去的超級任務就交給小黛達人。不料羅興階這種等級的文章還是被我在南方電子報看到了,我邊看邊罵三字經。沒想到年紀不大,火氣挺大,和米果說的「沒想到大家年紀不小了,火氣還挺大的」不太一樣。

giff

shiao ,觀落陰就是經過作法後七魂六魄可以進入陰間和亡魂見面對話..

七色

唉呀、唉呀,可是我完全沒有火氣大

完全掉入
「blog everything but do nothing」
vs.米果的自由論,的自我胡思亂想中了...

呵呵,不過似乎比較偏向網路寫手就寫自己爽就好了之類的想法。

ROACH

我已經跟全景導演查證過了,羅興階關於中華電信300萬的說法絕對是錯的。羅興階恐怕是人云亦云,沒有向全景或中華電信查證。

資深紀錄片導演羅興階為何寫出如此粗糙的文章,令人費解。一些主觀的評論,如對生命現象的看法,是可以直接講出自己的想法、不一定需要什麼調查採訪。但對於「300 萬元包票製造假象」這麼嚴重的指控,這不是主觀的評論,而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了,怎能不經查證就信口開河?

羅興階本人怎麼說明?刊登羅興階文章的「南方」與「苦勞網」該怎麼處理有不實指控嫌疑的文章?又是一個重大考驗。

cehraidc

上來說說話

苦勞網怎麼最近成為口水製造場~~

寶兒

Roach,

我想拉雜從一些似乎不相干的小事說起,而且想到哪寫到哪吧!

雖然我和吉甫兄熟識,不過會去智邦看《生命》,主要是因為我在智邦辦活動之前,收到一個未曾謀面,名叫mathue的女網友寄了四張全景電影季的票給我,並請托我,如果覺得好看,就推薦朋友看,收人禮物不好意思,後來正好看到智邦的活動,才想,或許先去看,寫文推薦,一兼二顧是答謝的好方法。

全景有像mathue這樣一些默默支持但沒有聲音的朋友,這其實是很動人而且讓我好奇的事──相較於我們這些被招待去看的寫手(如果要用現代人比較喜批判的眼光)。

老實說,我和部分人一樣,不是那麼喜歡《生命》這部片子,大概是容易掉淚,正看得濕了四包面紙,突然對導演處理的結局,感到吃驚。我後來也推薦一些朋友去看,很多人和我一樣不太喜歡,有些人甚至大惑不解。所以我可以理解這些批評的人。

於是我想說的第二件事是:如果不喜歡《生命》,那麼去看看「梅子的滋味」與「部落之音」會有不同的觀感。

大概是比較犬儒,我不覺得那些批評《生命》的人全然是刻薄或是心量的問題。事實上有部分批評的確是值得討論與檢視的。我覺得台灣之所以進步,是因為我們可以吵一吵,然後坐下來聽聽對方的意見。如果是吵一吵,互看不順眼,甚至翻臉,那真的很遺憾。

所以第三件事:批評是很好,但"指控"就必須有憑有據。


另外一件事是,我也去看了「無米樂」。我稍微內向,不太喜歡參加陌生活動,如果不是無米樂主動邀請(我沒辦法抵抗女導演的聲音),我若想看,其實會去戲院買票,感覺輕鬆多了,我想有些人大概也是因為接到無米樂的邀請而去看的。
這讓我想到行銷的問題。之前的《生命》行銷很成功是因為「首例」,加上很多人公開的、默默的推波助瀾。這次「無米樂」雖然形式很像,但主要是導演自己拼命衝,給人單純的感覺。
相同的模式再泡製是否會成功?我覺得是一個做公益活動的公關行銷人會感興趣思考的事。比如搶救甜心,看之前的文章,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如預期的。我覺得有可能是「目標對象」的性格的問題。會用去看明星演唱會的心情的人不一定會去看知名網路寫手作家,而且如果是愛心活動,很多人可能只想捐款,不是想花一個下午過去和大夥兒熱鬧一下。這可能是“忙祿、冷漠”慣的台北人的個性基調,至少我是這樣的,但不表示這樣的人不想付出愛心。所以甜心活動去的很多是寫手的朋友,去捧場、同樂的。這是我胡思的推想.

網路上有人高調熱情、有人低調自樂、性格、意見分歧、各有精彩,我覺得這是網路不同於主流媒體可貴且吸引我的地方。或許試著換換方式(比如這次孤戀花就不是辦聚會活動)擴大接觸不同的網路族群。我想roach你們的領悟比我多多了,我過去也是個公關人,雖然不做這行很久了,但還是有觀察活動的僻好,故忍不住雞婆一下。

寶兒

忘了說 非常喜歡無米樂 真是好動人的片子

ROACH

寶兒:

謝謝妳的認真回應。我第一次看「生命」時,也是有一些錯愕的感覺,但直到看到最後全景進產房拍小生命誕生的那一幕,才有:「這是可以接受的特例」的豁然開朗。921 讓這些被拍攝者(尤其三個妹妹)頓失家人,全景團隊長期陪伴,處理她們的身心問題、人際衝突、帶她們去玩,全景已經不可能成為一個客觀、疏離、冷靜的被拍攝者。吳乙峰把自己跟父親拍進去,把「訓斥」羅妹妹的一幕拍進去,請拍攝對象寫信給故人抒發心情,然後最後才讓我們知道全景跟被拍攝者的關係已經親近到可以進產房拍攝。這是吳乙峰的「詭計」(玩心),他藉此探討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的關係,然後他也預設一定會引起評論者的討論,等著看自己被批的好戲。

如果紀錄片只能用來批判政府、批判資本家、批判體制,這樣的紀錄片就真的太無聊了。

可惜的是,台灣的評論者,很少能夠「就片論片」。甚至,初期被拍攝對象逃避全景的場景,還被評論者拿出來當作全景跟被拍攝對象關係不好的證據,卻不知這是重大創傷後從逃避到接納的正常過程。「訓斥」羅妹妹的一幕也被拿出來說嘴,難道紀錄片工作者跟被拍攝者間必須是冷冰冰像機器人一樣的關係嗎?當然不。全景積極介入 921 重建,幫缺乏資源的社區找資源,把罵羅妹妹的一幕剪出來,不過是忠實反應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的關係罷了。

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部落之音」啦。

寶兒

Roach

也謝謝你的解釋 讓我更瞭解一些
幾部片子切入的角度都不同 部落之音實在非常沉重 但真的是很好的記錄片
我更喜歡梅子的滋味一點 可能有一點點是受了導演笑起來很可愛影響

mathue

我就是寶兒口中的mathue。

那時候我買了20張預售票,全部送給我覺得會有興趣去看的朋友,當然包括寶兒這類可能會在網路上發揮一些影響力的人,希望可以用滾雪球的方式,帶動更多人去看片子。

後來我全部送完後,當自己有空去電影院看時,又自掏腰包買了票進場。

我個人認為,全景第一次操作這種行銷方式,的確有需要檢討之處,但以偏蓋全地認為全景被政治人物摸頭、收編,我覺得不甚公平。畢竟如寶兒所說,其實全景這幾年來在各地辦的訓練、紀錄片讀書會等等活動,培植出一群在地的支持群眾,用他們自己動員的管道來協助全景闊別已久的片子,如果要說我是因為陳水扁去戲院看而看或拿了中華電信的票去看,那我可是要大大抗議的。

當然,相較於更多單打獨鬥的紀錄片工作者,全景相對是資源比較豐富的,這是群體作戰的好處,也沒什麼好說的,一個人工作有一個人工作的辛苦,但群體也有其限制,比如說,很容易成為標靶不是嗎?

總之,我或許不那麼喜歡全景所有的片子(也沒有都看過啦),但對他們的支持是我自己的選擇,希望這些批判者不要把所有支持全景的人,都想像成受到政治人物的影響或動員,身為一個35歲即將成為2個孩子的媽有碩士學位在工作場域上也算是高階主管的我,好歹有我自己的判斷吧。

The comments to this entry are closed.

April 2006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