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必須聲明:這次無米樂的網友試映會,智邦生活館負責提供場地、提供一次週報行銷,但不負責招募網路寫手。我以我私人力量會幫一些小忙,但這跟智邦生活館沒有直接關係。
今天又接到一部國片工作人員來信,五月要上映了,現在才來求援。我只好直接回覆:來不及了。但我還是傳授她一些半個月內有希望生效的小技巧,就看看她能否領悟了。
這次協助無米樂辦活動的過程,讓我再一次親身體會到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困境。也可以這麼說,除非我一肩扛下所有的事情,否則我可以預期這場試映活動一定狀況百出,也很難達成很大的效果。但我不可能繼續介入這麼深,只能看狀況再傳授一些應急的小技巧。只是,這些小技巧,可能還是無法改變大局。
「生命」有其特殊性,去年生命網路寫手首映會的盛況,不容易複製。但,要把無米樂的網路首映會辦出一個局面,其實也不難。只是,這還是必須有專業的網路行銷團隊。這個團隊,當然,智邦生活館有,而且很強,但我不可能要智邦生活館的工作人員放下手邊賺錢的案子,義務替無米樂工作兩星期。我可以將「生命」的經驗傳授,但必須有個夠專業的團隊來執行,否則還是白搭。
問題在哪裡?我覺得在經費的分配。政府或企業基金會補助紀錄片工作者時,必須準備行銷經費,而且要用在對的地方,否則前面辛辛苦苦拍片,卻因為沒有行銷經費,接觸不到目標群眾,等於是把補助經費浪費掉了。其實不只是紀錄片,政府或企業基金會補助文化產業、社區產業、NPO 產業時,必須想清楚行銷端的問題。
我贊同釗維的看法:紀錄片工作者沒有理由剝削自己,社會大眾也沒有理由要求紀錄片工作者自我剝削。一個健全的、能夠自給自足的、從生產到行銷都很完整的體系,才能讓紀錄片工作者身心健康地創作。
生命當然有其特殊性
譬如,輕易給政治人物摸頭,導演跟總統握手的特殊性
譬如,讓公部門責任消失於無形,因為「生命會自然找出路」的特殊性
譬如,訪談不夠深刻,受訪對象都避不見面,片尾就只好用一堆設計出來的寫信橋段來硬撐的特殊性
Posted by: kaka | April 27, 2005 at 11:56 PM
有些「小技巧」似乎發生作用了。嗯,大家星期一要留下來繼續參加座談喔。
Posted by: ROACH | April 27, 2005 at 11:58 PM
我所說的「生命」的特殊性,在於 921 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所以容易引起共鳴,吸引平常不看記錄片的人進電影院。而全景導演(至少,全景的資深導演)的敘事方式是比較活潑的,擅長講故事,這對於打入紀錄片族群以外的社會大眾,說真的比較佔優勢。(這裡說的不是紀錄片本身的好、壞或優缺點,這裡說的是紀錄片與社會大眾間的互動)
相較之下,要讓「無米樂」能吸引紀錄片族群以外的人進電影院,難度會比較高。WTO 與農民的議題,一般都市裡的上班族,恐怕不太關心。支持無米樂的網路寫手們,在介紹無米樂時,恐怕要花點腦筋想想,怎麼推薦給網友會比較有效了。
Posted by: ROACH | April 28, 2005 at 12:24 AM
剛剛接獲消息,幾位知名的網路寫手將會出現。
重點是:我並沒有去「動員」他們喔!這是自發性的參與。
開始有在網路上動起來的感覺了。
Posted by: ROACH | April 28, 2005 at 12:55 AM
發現我跟智邦辦的活動很無緣。
這次排的無米樂試映會當天,
我要上班,而且還因特定因素不能請假,唉。
只有盡量在上映頭一兩天去看再想辦法幫忙炒人氣了。
批ㄟ司給蟑螂
知道你忙,但若能夠的話,
請幫忙問一聲搶救甜心的募款後續,
到底還差多少,或者已可以停了?
Posted by: 關另想辦法幫忙魚 | April 28, 2005 at 01:32 AM
我跟工頭都要參加週一無米樂的放映會,想要看五年級訓導處的老人家們拉咧,就來報名啦!不光是看紀錄片喔,看完要交作業啦!
我發現,這一年以來,我看的紀錄片數量,好像超過劇情片了耶!
Posted by: 米果 | April 28, 2005 at 10:05 AM
給kaka
『輕易給政治人物摸頭』那都是後來的事了
"生命"的人潮一開始就很洶湧的
明察啊~~
Posted by: cehraidc | April 28, 2005 at 12:08 PM
全景倒也不懂得拒絕
陳豐偉還在報上寫文章主張政府應該出資把生命版權買下來公播
那論點,笑掉一堆紀錄片圈人的大牙
當然,也不是所有紀錄片都能讓政府這樣收編
乾不乾淨,有沒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每個人都有長眼睛
Posted by: cobaya | April 28, 2005 at 05:15 PM
如果全景這麼不堪,那苦勞網還辦有全景記錄片的影展,那要怎麼說?難道苦勞網也被收編?
「生命」只是全景映象季七部片子中的一部,如果對「生命」有什麼意見,也不能說全景就怎樣怎樣了。吳乙峰同時還拍了「天下第一家」,就呈現了災區重建的許多問題,也提出了對體制的批判。全景其他五部紀錄片,對於體制的批判更是嚴厲。我想,不能因為「生命」一部片,去為全景做這樣的批判。
Posted by: ROACH | April 28, 2005 at 06:50 PM
『生命』,政府動用國家機器及資源要國營事業中華電信公司花300萬買下包票,然後將票免費送給政府各機關及全國各產業工會,甚至用大型客車載公務員強迫看『生命』,製造假象—『生命』的票全部賣光光、打破國片售票記錄…,更誇張是阿扁總統在去年國慶日上呼籲全國同胞去看『生命』,這讓我想起讀小學時全校到台南市延平戲院看『小女兒的心願』,及國一強迫看愛國電影『梅花』。
Posted by: a-kai | May 02, 2005 at 12:24 AM
a-kai:
你所說的,部分是事實,部分不是。總統府當時的一些舉動,實在是帶來一些困擾。在我看來,如果不是阿扁過度地拉抬生命,引起民眾反感,應該會有更多人來看生命。
在正式上映前,「生命」在中興新村的映演,就已經大爆滿了。生命的爆滿,跟政治人物的吹捧,我想沒有什麼關係。
Posted by: ROACH | May 02, 2005 at 10:11 AM
我想,不是收不收編的問題!
如果,以觀看記錄片的方式提醒政府有關單位對921災後重建作些檢討,不也是美事一件
Posted by: cehraidc | May 02, 2005 at 11:08 PM
批判全景是「政治正確」?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5393
Posted by: ddr | May 03, 2005 at 01:31 AM
對啦對啦,我就是看了苦勞網的那篇有感而發的~~
Posted by: cehraidc | May 03, 2005 at 01:46 AM
「生命的爆滿,跟政治人物的吹捧,我想沒有什麼關係。」
睜眼說瞎話
中華電信還動員員工去看
吳乙峰抱政治人物的大腿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有些事不是紀錄片圈子的人,根本看不到
Posted by: rolex_chen | May 08, 2005 at 02:25 AM
其實,若總統要摸摸你的頭,
你還敢不給摸嗎?
行銷是一回事,紀錄片又是另一回事,何必混在一起談。
《生命》的現象,不也帶起了大家對於紀錄片更深一層的認知與看法嗎?這點就很棒了!
Posted by: 木材 | May 08, 2005 at 02:37 AM
當然可以拒絕被摸頭
現在又不是威權時代
拒絕摸頭就要唱綠島小夜曲
我看見的重點在
這陣子的討論開發了一個紀錄片很少被看見的領域--
紀錄片作品及其社會關係
這應該是件好事,只是還要看其後續的討論發展
不過我是不太樂觀
因為我們的討論文化一向不健康
這個題目很容易就會將作者鬥臭鬥垮
而陷入一種潔癖且偏執的意識型態
同時也很難過的看見
紀錄片缺乏專業影評,應該說台灣沒有專業影評
除了李道明有較為深入的分析,其餘一概闕如
如果我們將近來對"生命"的討論仔細看看
媒體文化評論者郭力昕提出的"感動論述"
就開始遠離就作品論作品的現象
他的評論同時跨越在影評和文化評論上
因此論述顯得倉促而顧此失彼,很可惜
慢慢的,因為郭的引動
一群看起來對吳乙峰的個人政治意識路線
與政治資源不以為然的朋友
開始產生"摸頭"的說法,而且越說越不友善
我從苦勞網上讀到關於此事的文章
讓我在腦中產生一種意象
似乎大部分的文章都急著將吳乙峰、全景
放在文革時期的公審堂上
(可能還要加上個倒楣的roach與網路寫手)
插上"革命走資份子"的罪名牌
讓突然間變得又紅又專的人指著他們破口大罵
罵完後再一腳踢進牛欄勞改
最好吳乙峰在牛欄理羞愧得自裁
全景從此解散銷聲匿跡
雖然每篇文章都說自己並不是如此,而是如何如何...
但是遣詞用字之咬牙切齒真的讓我產生這樣的感覺
(所以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有被迫害妄想症@@)
罵的人都忘了,自己在行事的過程中
其實也都曾犯過同樣自己口中的"罪行"
但,這一切真有讓人痛恨的"罪行"嗎
這就是形勢比人強的恐怖
如同當初對'生命'的感動淹沒一切一樣的恐怖
在『網路寫手到底幹了什麼』的回應中
有朋友又要苦勞網上來說說話
這是很嚇人的一件事啊
大家已經落入要捲起袖管大幹一場的氛圍
還是真的能越辯越明
真的要搞得大家見面雙眼紅才停止嗎
唉!生活還有許多好玩,好多急著要做的事呢!
Posted by: shiao | May 08, 2005 at 10:12 AM
中華電信怎麼個動員員工去看呢?有多少人進入戲院裡面呢,佔了生命票房的百分之多少呢?
有些支持者會買票送給親朋好友,有些老闆也會「好心」就買票送給員工,這些事情,當然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如果要說全景映象季大爆滿,主因來自於政治人物或國營事業的贈票、包票,那就需要一個簡單的數字:
「在進電影院看生命的人,有多少人拿這種官方或半官方的贈票?」
這樣的觀眾我相信有,或許也還不少,但比起生命整體票房,如果所佔比例不高,我們就不能說,生命的爆滿,來自於官方或半官方的動員。總統府的不當動員被抓包,也在媒體報得很大。這當然不對。但譴責不當動員是一回事,不當動員是否是生命票房爆滿的主因,還需要更清楚的數字來舉證吧。
據我所知,包場與包票的收入,只佔生命票房的一小部分。而包場包票的收入,大部分是出自民間支持者,與不當動員無關。在政治人物大力吹捧生命之前,生命票房早就大爆滿。反而是,在政治人物大力吹捧之後,我聽到許多生氣了刻意不看生命的聲音呢。
Posted by: ROACH | May 08, 2005 at 12:31 PM
對於全景的社會資源、社會關係,有些人似乎很介意,一定要抓出來批一批。這也無妨,但,要怎麼批,總是要有憑有據,不能造謠生事。
好比,羅興階說,中華電信花 300 萬元買包票,這就是不實的傳聞。如果有人覺得紀錄片工作者不該接受國營企業贊助,要提出批判,OK,這是每個人的言論自由,我不介意但也許你很介意,盡量去批吧。
但,要批判的人,總要去弄清楚,這三百萬元是用在什麼地方,用什麼名目申請。要不然,你也可以說「反正全景拿了中華電信 300 萬就是不對!」。但不能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就說中華電信買了 300 萬包票。再者,申請中華電信補助的紀錄片工作者,還不止全景喔。申請政府補助的紀錄片活動,也不止全景映象季喔。如果全面性批判起來,恐怕紀錄片工作者會很難過。
至於政治人物的大力吹捧,陳水扁、游錫堃、馬英九等人看生命、講生命都已經是在擠爆總統戲院幾天之後,在 918 之前,只有 917 晚上教育部長去看生命,媒體小幅報導。我想,沒有人會認為教育部長有這種影響力吧。我覺得是政治人物來沾全景的光的成分大一些。
紀錄片界有什麼恩怨情仇,跟一般觀影人實在沒什麼關係。只是,這些彼此不爽的話,嘴巴講講也就算了,這樣公開內鬥,卻又有查證不實的地方,恐怕會壞了觀影人的心情。
至於,「公務車載著中華電信員工集體看生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詢問過全景導演,也得到答案。這答案也許還是會讓某些人覺得不滿意,但不管如何,評論者總是要弄清楚,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公務車載中華電信員工看生命的情形,你的評論才會紮實,讀者才不會受到誤導。
Posted by: ROACH | May 08, 2005 at 03:54 PM
這篇很酷
真的是母雞帶著小雞嗎? 回應「 批判全景是『政治正確』?」一文
http://www.coolloud.org.tw/dvbbs/dispbbs.asp?boardID=5&ID=844
回應的更酷
回應:真的是母雞帶著小雞嗎?
回應「 批判全景是『政治正確』?」一文
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5440
Posted by: 訪客 | May 09, 2005 at 08:26 AM
也許有人看到「中華電信 300 萬」就開始想講話了,不過,這 300 萬,還包括全景要出人力提供勞務的活動,以及記錄片的授權費用。把純贊助的部分除以七部片子,其實也不算太多。
我想說的是,據我的線報指出,由於中華電信贊助全景,之後有許多紀錄片工作者也紛紛找上中華電信贊助。所以,想要用中華電信贊助來大作文章的人,真的是要小心,這一棒打下去會打到誰。
Posted by: ROACH | May 09, 2005 at 11:07 AM
來點有意思的吧↓↓↓
台南與急待救援的《無米樂》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1783359
Posted by: cehraidc | May 10, 2005 at 11:3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