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的喬慧玲記者寫了一系列精彩的報導(雖然沒提到智邦生活館,嗚嗚),轉貼如下(ㄟ,中時不會告我吧?)。
社會改革是一步一步接力下去的。你做一點、我做一點,有人寫深入報導,有人協助拍照,有人做網頁,有人流傳,然後媒體跟、學者進來、政府介入、大眾注意,讓一件事情成為社會的共識。
網路上的公益行銷當然是超級有意義、也超級有用的,就看怎麼做設計了。感謝有一群朋友這星期六會跟著我們一起寫歷史。社會運動(這算精障人權)的純網路動員,第一次要以在實體世界聚會的方式來向社會發出聲音。
心朋友的店 沒錢了 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為精神障礙者設置的庇護商店「心朋友的店」,因未通過身心障礙就業基金補助,今年所需約一百萬元的租金和就業服務員薪資斷炊,協會只好採取自力救濟,十六日將舉辦輕食、飲料販售活動籌款,盼引起大眾關心精障人士就業問題。相關洽詢電話(○二)二七三七四二七九。 去年申請身障就業基金遭駁回,心生活協會提出訴願,據勞工局說法,廿日召開的委員會將確定通過審核的訴願案名單,但協會理事長金林說,早在三月協會已獲悉申覆失敗,今年所需一百萬元的社工和租金費用皆未獲審核通過。 身心障礙就業基金是民間企業、公司未足額雇用身心障礙人士,繳交差額補助費,作為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相關事項之用。金林表示,身心障礙者就是因能力不足才到庇護商店工作,但就業基金審查委員以能否「賺錢」為績效,永遠只能服務「高能力」的障者。多數精障人士就業意願都很高,庇護商店一旦倒閉,學員未來難以想像。 她強調,庇護商店其實為大眾節省了數百萬的社會成本、健保資源,遠超過政府補助款。有的精障者剛到店裡時,對人愛理不理,半年後已到一般企業工作;有人人際互動明顯改善,是待在療養院難有的進展。沒有補助經費下,協會將設法對外籌款,盼能延續精障人士就業的夢。 績效擺第一 弱勢永遠吃悶虧 在無法獲得身心障礙就業基金補助後,不少庇護商店將面臨關門的問題,也凸顯現行身障就業基金重績效的問題,值得再進一步釐清。 身障就業基金顧名思義是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但社福團體和市府勞工局對「就業」認知向來落差頗大,如何在善用資源和顧及身心障礙者就業現實面之間取得平衡,需要市府更周延縝密的思考和設計。 身障就業基金運用的範疇包括庇護商店、庇護性就業、職業訓練、研究開發等,目前累計金額約四十一億餘元。手中握有龐大資源的勞工局,固然應對審核補助款嚴格把關,但以完全量化的數據來評估方案績效,甚至成為團體下一年度能否通過補助的關鍵要素,則不無疑問。 身心障礙就業基金是由不願雇用障者的企業繳交的差額補助費成立,回饋於身心障礙者就業用,但對部分障者,就業的意義不在於每年可以賺多少錢或自己有多少生產力,其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自信、與社區的人際互動、增強應對進退能力等無形收穫,遠遠超過量化的數字所能代表。 其次,有些重殘或特殊障別的礙者確實難以就業,但與其關在療養院或家中,對著牆壁發呆度過一生,接受簡易職訓,都有助培養基本生活能力,並減輕家人負擔,偏偏,因不易呈現具體就業實績,該類方案也最常被打回票。 在大者恆大的捐款市場中,一些大規模的社福團體甚至有專門企畫部負責提案,其成功率自然比一些服務十幾、廿人的小團體高,市府固無須扮演散財童子,但在企畫案漂不漂亮,數據好不好看的表面下,應還有更多的面向,來判斷方案或者說是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潛能。 小社團寫企畫案 勞工局將協助
喬慧玲/台北報導
喬慧玲
喬慧玲/台北報導
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基金有卅九件申請案提出重審訴願,因部分規模較小的社福團體欠缺專業企畫人才,台北市勞工局擬利用就業基金提撥後剩餘的經費開辦研究案,加強小型團體的提案、企畫能力,增加競爭籌碼。
身心障礙就業基金委員會廿日將開會,將確定有多少案件訴願成功。勞工局已就現進駐於社福團體的就業輔導員薪資、機構房租補助調整等進行檢討。目前約有二百位就服員服務於各社福機構,薪資將比照一般就服員調高三%,市府也將追加三百萬元預算。至於房租補助,則是通過審核的團體才享有。
身障就業基金審核委員依障別分組,每組原有三名委員,包含一名團體代表,每團體面談時間卅分鐘,但因社福團體表示恐有護航之嫌,去年排除社團代表,面談時間也縮短至十分鐘,未料又遭外界抨擊。
勞工局表示,明年度審查委員將重新納入機構代表,面談時間也恢復卅分鐘,以利團體和委員充分溝通。
勞工局表示,許多規模較小的團體無足夠人力,提案能力明顯比大規模的機構遜色,但不能因此就判定「沒在做事」,尤其自閉症、聽語障、視障等團體,將以訴願案通過後剩餘的經費開辦四至五個研究案,協助加強團體企畫能力。
轉貼新聞報導是不犯法的
Posted by: cehraidc | April 12, 2005 at 01:41 PM